•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康复医学科结构化病历推荐意见(2023版)(一):入院记录(住院志)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执笔(排名不分先后):杨延砚, 张娜, 刘小燮, 张元鸣飞, 刘京宇, 祁文静, 张之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6
摘要494)   HTML115)    PDF(pc) (969KB)(77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8): 869-881.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8.001
摘要389)   HTML75)    PDF(pc) (1268KB)(621)    收藏

目的 基于循证方法,达成对神经重症气管切开后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的专家共识。

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形成问题清单和推荐意见,运用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根据RIGHT清单报告专家共识结果。

结果 在康复医疗情境下,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的综合康复由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和护理人员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完成。针对气道功能的康复、气道功能的管理、拔管前的评估及拔管、拔管后的监测及康复管理4个领域,形成17条共识意见。

结论 针对康复医疗情境下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的相关问题达成专家共识意见,有助于提升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的质量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虚拟与增强现实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青少年认知、情绪和适应性行为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
杨文睿, 崔思栋, 曾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9): 1026-103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9.005
摘要330)   HTML11)    PDF(pc) (1147KB)(377)    收藏

目的 系统分析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认知、情绪以及适应性行为的干预效果。
方法 采用主题词检索法对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2008年1月至2024年8月,选择主题为VR或AR干预ASD儿童青少年认知、情绪及适应性行为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最终纳入9项RCT,来自中国、意大利、西班牙、伊朗、英国5个国家,涉及384例参与者,发表时间在2016年至2024年。研究对象年龄2~15岁。干预技术包括VR沉浸式头盔、Xbox 360 Kinect游戏控制台、CAVE式沉浸式虚拟环境、AR。干预内容为基于VR与AR的日常生活场景体验,认知、社交情景训练,情绪识别任务等。结局指标包括高水平认知功能、情感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基本人际交往、适应性行为。干预频率通常为每次15~60 min,每周1~3次,共3~24周。基于VR的训练提高整体认知、情绪识别准确率、情绪控制与表达、基本人际交往和适应性行为;AR训练提高执行功能、空间定位能力、完成任务的专注度和记忆力。
结论 VR与AR有助于提高ASD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认知功能、情感功能、注意力、记忆力,改善基本人际交往和适应性行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康复医学科结构化病历推荐意见(2023版)(二):专科结构化病历范例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执笔(排名不分先后):杨延砚, 张娜, 刘小燮, 张元鸣飞, 刘京宇, 祁文静, 张之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70-84.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7
摘要323)   HTML62)    PDF(pc) (1091KB)(114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ICF的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服务:理论架构与服务体系
周静, 易玲, 陈建超, 陈雪芬, 魏星星, 陈晶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745-751.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1
摘要287)   HTML70)    PDF(pc) (1108KB)(743)    收藏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和健康模式,系统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相关的政策文件,探讨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的理论与政策原则、服务体系以及优先发展领域、主要政策和技术措施。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政策研究法,系统梳理ICF的功能和健康架构、WHO康复相关政策报告和美国语言听力协会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听障儿童康复服务的现状和需求,提出构建基于ICF的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优先领域和主要政策与技术措施。
结果 发展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需要遵循八大原则: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全生命周期支持和促进持续发展;开展循证实践,确保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多学科团队合作并提供全面支持;构建家庭参与的支持网络;促进儿童的融合教育与社会参与;关注文化敏感性;技术赋能康复创新。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要构建五大服务体系: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综合体系;家庭和社会支持体系;多学科团队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服务体系;数字赋能服务构建新的康复服务模式。并讨论了优先发展领域以及主要政策和技术措施。
结论 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健康架构,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多学科团队服务、推广数字赋能技术、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可以为听障儿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性的高质量、全覆盖康复服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参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朱博文, 赵素红, 李苗秀, 张帅攀, 姚重界, 朱清广, 房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9): 1099-1106.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9.014
摘要280)   HTML28)    PDF(pc) (1202KB)(83)    收藏

目的 观察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单侧KOA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基于平均肌电(AEMG)制定的手法,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 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试验组患侧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AEMG显著低于健侧(|Z| > 8.647, P < 0.001),患侧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AEMG值显著高于健侧(|Z| > 4.808, P < 0.001)。治疗后两组WOMAC、VA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和6-MWT距离均较前显著改善(|t| > 3.987, P < 0.001),除VAS评分外,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213, P < 0.05)。
结论 基于表面肌电图结果,将激活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抑制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和释放内、外侧副韧带张力作为手法操作重点,可缓解老年人KOA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陈晨, 孟兆祥, 杨康, 张敏杰, 左亚南, 王奎, 张熙斌, 全逸峰, 金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831-838.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12
摘要272)   HTML45)    PDF(pc) (1345KB)(156)    收藏

目的 观察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 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选择苏北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镜像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34例。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增加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rTMS组增加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增加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与低频rTMS治疗,共4周。比较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定量表(WMFT)评分和前臂伸肌群、屈肌群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患侧/健侧比值;比较rTMS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4例、镜像组7例、rTMS组5例、联合组6例脱落。4组FMA-UE、WMFT评分和前臂伸肌、屈肌群RMS比的组内效应(F > 996.656, P < 0.001)、组间效应(F > 20.333, P < 0.001)和交互效应(F > 72.796, P < 0.001)均显著,且联合组最优。治疗后,rTMS组和联合组MEP的振幅均增加(|t| > 3.842, P < 0.05),联合组明显高于rTMS组(t = -3.060, P < 0.01)。
结论 智能镜像手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低频rTMS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高血流限制训练康复效果的系统综述
唐乐天, 黄兆欣, 刘超, 肖晓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789-796.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6
摘要271)   HTML25)    PDF(pc) (1266KB)(247)    收藏

目的 系统综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实施高血流限制训练(BFRT)的康复效果。
方法 采用主题词检索方式,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自建库至2024年5月1日。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纳入7篇,涉及受试者183例,来自6个国家,干预地点主要是医院康复科和康复中心。发表时间集中于2016年至2023年。BFR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时对下肢进行加压,组间放气休息0.5~2 min或不放气。BFRT组的改善作用体现在肌肉力量、肌肉形态和身体功能等方面,能促进肌力增加、肌肉肥大,改善膝关节功能。干预总时长和训练强度会影响改善效果。
结论 高BFRT可以改善ACLR术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状况、促进功能恢复。为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康复效果,采用低强度肌力训练,每组15~30次重复动作,每次训练4~5组,每周训练2~3次,训练总时长≥ 3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探讨我国儿童康复治疗师胜任力和专业活动
冯蕾, 吕军, 王晓茜, 郑红颖, 邵萍, 王安妮, 孙梅, 陈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752-75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2
摘要261)   HTML146)    PDF(pc) (1314KB)(112)    收藏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我国儿童康复治疗师的胜任力和专业活动。
方法 采用RCF,通过学术文献、官方网站资料、关键知情人访谈等方法收集儿童康复领域的胜任力、活动和任务等内容,筛选适用于儿童康复治疗师胜任力要求,基于儿童康复治疗情境下调整胜任力维度和活动。结合主题架构分析和内容分析合并相似内容,将胜任力与典型职业活动进行匹配,制定我国儿童康复治疗师胜任力架构和专业活动。采用德尔菲法对22名专家进行函询,最终确定胜任力维度和活动内容。
结果 专家积极性系数88.00%,专家权威系数0.84,专家意见对重要性的集中程度更高,各胜任力维度和活动CV值均≤ 0.25,W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专家协调性较高。本研究制定的我国儿童康复治疗师胜任力架构涵盖17个胜任力维度和17项专业活动。
结论 采用RCF探索典型职业的胜任力,可提升康复领域研究结果的应用,为明确我国儿童康复治疗师岗位工作内容、培养人才胜任力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ICF框架下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效果的Meta分析
温艳飞, 杨露, 班玥, Ykabaru Daniela BERBESI NORIEGA, 张郝琪, 王丽, 刘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778-788.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5
摘要259)   HTML23)    PDF(pc) (1506KB)(194)    收藏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的干预效果。
方法 构建PICO架构,系统检索CBM、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运动疗法干预CNSNP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3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采用Stata 18.0进行偏倚风险评估。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668例患者。PEDro量表评分5~8分。运动疗法类型包括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瑜伽和普拉提等;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物理因子治疗和健康教育。运动疗法可显著增加患者颅椎角(SMD = 0.84, 95%CI 0.42~1.26, P < 0.001),降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SMD = -2.05, 95%CI -2.58~-1.52, P < 0.001),提高压力疼痛阈值(MD = 112.27, 95%CI 75.03~149.50, P < 0.001),提高颈椎前屈(SMD = 1.24, 95%CI 0.34~2.15, P = 0.007)、侧屈(SMD = 1.52, 95%CI 0.40~2.65, P = 0.008)关节活动度,提高颈深屈肌耐力(SMD = 1.02, 95%CI 0.10~1.94, P = 0.03),改善颈椎关节位置觉(SMD = -1.00, 95%CI -1.47~-0.53, P < 0.001),但对于改善后屈(SMD = 0.85, 95%CI -1.04~2.75, P = 0.38)、旋转(SMD = 1.65, 95%CI -0.35~3.65, P = 0.11)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不显著;运动疗法还能降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MD = -11.88, 95%CI -16.09~-7.68, P < 0.001),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效果不显著(MD = 19.04, 95%CI -3.00~41.08, P = 0.09)。
结论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CNSNP患者的异常姿势、疼痛、前屈和侧屈运动、颈屈肌耐力和关节位置觉,改善功能障碍,但对提高颈部后屈和旋转运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言语与语言障碍康复的系统综述
周静, 张晓晓, 丁忠冰, 陈建超, 魏星星, 林姝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8): 894-90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8.004
摘要255)   HTML16)    PDF(pc) (1240KB)(150)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估言语与语言康复和教育干预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的效果。

方法 检索PubMed、PsycINFO、ERIC、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

结果 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波兰、新西兰6个国家,涉及610例IDD儿童,来源于言语语言病理学、唐氏综合征研究、言语语言听力研究等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3年。研究对象年龄2~12岁,主要健康状况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唐氏综合征。干预类型包括传统言语治疗(个体化治疗和小组治疗)、增强与替代沟通(设备辅助和手语及图卡)、家庭参与的语言训练计划(家长培训和家庭互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软件和远程健康)、基于游戏的干预(互动游戏和结构化游戏)。每次15~150 min,每周1~10次,持续10~144周。康复结局体现在5个方面:增加口语表达中的词汇量;改善语言理解、符号识别和词汇理解能力;表达性语言和接受性语言能力提高;参与的游戏多样性和游戏参与水平改善,沟通率、社会交往和互动能力提高;整体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力提高。

结论 结合个体化治疗、家庭参与、技术辅助和互动游戏等多种方法的康复干预,对IDD儿童口语生成、语言理解、言语生成、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帕金森病疼痛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陈梦缘, 王秋琴, 徐语晨, 刘洁, 张馨悦, 陈菊萍, 徐桂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797-80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7
摘要250)   HTML37)    PDF(pc) (5291KB)(250)    收藏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疼痛相关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趋势。
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1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926篇,其中中文293篇,英文633篇。中文高频关键词有生活质量、睡眠障碍、抑郁等,英文高频关键词有nonmotor symptom、quality of life、levodopa等。中文最新突现词为发病机制,英文最新突现词为exercise和management。
结论 帕金森病疼痛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其疾病特征、发病机理、生活质量、康复干预、临床疗效等方面已成为研究热点。深入探讨帕金森病疼痛的作用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康复管理方案,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李冬, 张皓, 刘楠, 王昕悦, 徐淼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9): 1082-1091.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9.012
摘要235)   HTML31)    PDF(pc) (1203KB)(121)    收藏

目的 探讨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后6个月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北京市普仁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单任务步行训练,试验组进行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测量单任务和双任务状态下静态平衡姿势轨迹和稳定极限;采用步态分析仪进行步态分析。
结果 训练后,两组FMA-LE评分均显著增加(|t| > 10.239, P < 0.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单任务状态下,训练后两组平衡测试各参数均明显提高(|t| > 2.934, P < 0.01),试验组闭眼运动轨迹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t = 3.330, P = 0.001);两组步态分析各参数均改善(|t| > 6.823, P < 0.05),试验组步速优于对照组(t = 2.355, P = 0.022)。双任务状态下,训练后除对照组睁眼状态下运动轨迹长度无明显变化(P > 0.05),两组其他平衡测试参数均改善(|t| > 2.472, P < 0.05),两组间所有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步态分析各参数均改善(|t| > 2.238, P < 0.05),试验组步幅、步速优于对照组(t > 2.443, P < 0.05)。
结论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在改善步态部分参数方面优于单任务步行训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康复病历的内容结构与数据标准研究
杨亚茹, 邱卓英, 陈迪, 王忠彦, 张萌, 吴士勇, 张耀光,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杨剑, 安娜, 董原君, 辛晓佳, 任祥霞, 刘叶, 田益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21-3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2
摘要235)   HTML15)    PDF(pc) (1121KB)(130)    收藏

目的 阐明康复病历(包括电子病历)在康复医学临床实践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解析康复病历的结构、核心内容及数据标准,构建适用于康复医学的标准化病历数据架构和核心数据集,并探讨康复数据在绩效评估和支付结算中的应用。

方法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的核心分类《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Beta-3),构建了康复病历的数据架构、核心内容和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康复病案首页数据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和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等康复医疗统计和支付方式中的应用。

结果 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康复病历标准框架,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康复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治疗处方、阶段性评估及出院总结等关键架构。分析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等工具在病案术语、编码和评估领域的系统应用方法和数据标准。构建规范化的康复病历数据结构和数据标准可以显著提升基于病案首页的康复医疗数据报送质量,从而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控制水平,有效地支持优化康复医保支付机制,并有助于建立基于DRG和DIP等康复医疗绩效评估与康复支付方法体系。

结论 康复病历的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康复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系统地应用WHO-FICs分类标准,对标国家相关规范,构建标准化的康复病历架构与核心数据集,基于ICF方法标准化康复医疗流程,并开发基于ICD-11和ICF的康复评估工具、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以及辅助术语、编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康复病历质量,实现康复病历数据与其他医疗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从而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关节负荷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沈培鑫, 罗心, 车欣恒, 刘延浩, 毛德伟, 宋祺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854-86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15
摘要234)   HTML37)    PDF(pc) (1517KB)(262)    收藏

目的 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步行时膝外展力矩和股内侧肌-内侧腓肠肌(VM-MG)共激活指数的影响。
方法 2022年3月至5月,在济南社区招募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6)和训练组(n = 16)。训练组接受PNF治疗,对照组自行居家运动,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同步三维测力台和肌电图系统测量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外展力矩和肌肉共激活指数。
结果 对照组3例脱落,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和VM-MG共激活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460, P < 0.05),且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t| > 2.454, P < 0.05)。
结论 PNF有助于促进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外间室负荷的均匀分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踝关节智能牵伸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高明明, 恽晓萍, 赵舒羽, 辛然, 宋桂芸, 赵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0): 1187-119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0.009
摘要233)   HTML19)    PDF(pc) (1155KB)(104)    收藏

目的 观察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在下肢痉挛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手法牵伸治疗,试验组给予踝关节智能牵伸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踝关节背屈角、临床痉挛指数、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最大均方根值和足大趾振动觉阈值(VPT)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MAS分级(χ2 = 10.378, P = 0.035)、踝关节背屈角(Z = -3.306, P < 0.001)、临床痉挛指数(t = 4.101, P = 0.001)和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 = -3.296, P < 0.001)均改善,试验组MAS分级(χ2 = 11.418, P = 0.022)、踝关节背屈角(Z = -1.986, P = 0.047)、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 = -2.297, P = 0.021)均优于对照组。足大趾VPT虽有所改善,但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改善足部本体感觉的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音乐治疗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眠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蔡丝妍, 范颖洁, 田慧芳, 夏春亚, 张娟,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0): 1193-120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0.010
摘要233)   HTML23)    PDF(pc) (1133KB)(225)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治疗对失眠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失眠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5)和观察组(n = 35)。两组均予音乐治疗,观察组予tDCS,对照组予假tDC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和亚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进行评定,测量静息态脑电相对功率,采用经颅多普勒测量脑各支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结果 对照组脱落5例,观察组脱落4例。治疗后,观察组PSQI总分和亚分、HAMD-17、HAMA和CPSS评分均明显下降(|t| > 3.503, P < 0.01),除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CPSS评分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304, P < 0.05);观察组δ、θ频段相对功率增加,α、β和γ频段相对功率显著降低(|t| > 6.468, P < 0.001),且均优于对照组(|t| > 2.395, P < 0.05);观察组各支动脉Vm均显著提高(|t| > 4.624, P < 0.001),且均优于对照组(|t| > 2.147, P < 0.05)。

结论 在音乐治疗基础上联合tDCS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脑电活动,提高脑血流速度,减少不良情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研究
段林茹, 郑洁皎, 陈茜, 李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811-817.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9
摘要231)   HTML25)    PDF(pc) (1159KB)(152)    收藏

目的 探索影响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预测跌倒风险等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在华东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64例,记录患者就诊时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卒中类型、病程,功能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2.0 (WHODAS 2.0)、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功能性前伸测试(FRT)、多方向伸展测试(MDR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走指标计时起立行走试验等。以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等级为因变量,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判别分析对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进行观察。
结果 纳入患者平均年龄约66岁,男性多于女性,脑梗死患者多于脑出血患者,平均病程(4.50±6.02)个月,跌倒风险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的脑卒中患者分别为19例、26例、1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跌倒风险等级脑卒中患者间WHODAS 2.0、FMA、FMA-上肢部分(FMA-UE)、FMA-下肢部分(FMA-LE)、FRT、MDRT-向前(MDRT-F)、MDRT-向右(MDRT-R)、MoC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 > 2.277, P < 0.05)。判别分析显示,不同跌倒风险等级患者的功能参数方程不同,采用回顾法验证Fisher判别函数、Bayes判别函数正确率分别为75%、78.1%,误判率分别为25%、21.9%。
结论 活动参与能力、上下肢运动功能、向前向右方向的稳定极限及认知功能影响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等级,通过功能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可对跌倒风险等级进行预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系统综述
杨家坤, 张晓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7): 768-777.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7.004
摘要226)   HTML20)    PDF(pc) (1263KB)(146)    收藏

目的 分析适应性体育活动(APA)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和PsycINFO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1月至2024年5月公开发表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活动效益的相关文献。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PEDro量表评分5~8分,质量中等至高。纳入文献来自中国、乌克兰、伊朗、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7个国家,涉及327例IDD儿童,主要来源于智力残疾研究、健康、运动与康复、适应性体育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研究对象年龄7~18岁,涵盖多种IDD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PA干预涉及单一类和综合类,其中综合类包括多种类型的APA、运动行为管理、辅助技术应用等,活动由适应性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基于IDD儿童的兴趣与身体活动需求设计。具体干预方式包括适应性球类运动(足球、体操、篮球、网球、乒乓球等),适应性力量训练(站立举重、胸前传球等),执行功能训练(打鼹鼠、飞盘、击球和投掷等)以及适应性滑雪、步行、平衡训练等,干预频率为每次30~70 min,每周2~3次,干预强度为低~剧烈,干预持续8~36周。不同类型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健康效益体现在4个方面。在身体功能方面,能够提高IDD儿童的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心率恢复等),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握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提高动作灵活性(动作变化的迅速、准确和协调等)与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肩关节活动度等),改善平衡与运动协调能力(静态/动态平衡测试、动作协调性评估等)与体成分(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等)。在运动技能与能力方面,能够发展IDD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以及复杂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体操、舞蹈等),提高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助于降低IDD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自尊水平,改善执行功能。在社会参与方面,有助于提高IDD儿童的身体活动参与度,社交互动频率与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结论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APA对IDD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证据。根据儿童的功能和发展水平设计的多样化APA及其课程,可以提升IDD儿童的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诊断与干预:基于ICF的Scoping综述
蒋长好, 蒋现新, 黄辰, 钟晓珂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8): 922-92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8.007
摘要225)   HTML23)    PDF(pc) (1299KB)(190)    收藏

目的 综述人工智能在老年人睡眠障碍识别、监测与干预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6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人工智能在老年人睡眠障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Scoping综述。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来自7个国家,涉及36 344例老年参与者,发表时间集中于2020年至2024年,研究类型涉及横断面研究6篇、前瞻性研究1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1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主要来源于临床医学、睡眠、康复医学、信息工程学等领域。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监测老年人睡眠全过程,预测与识别睡眠障碍,基于移动平台进行生物反馈、线上咨询和认知行为治疗等干预。

结论 人工智能不仅可提高睡眠障碍的诊断准确性,还能为临床干预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基于大数据及智能算法的线上睡眠干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