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从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结构、环节、结局质量等方面,对2020年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进行分析。
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2021年度调查全国全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包含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共9 138家2020年相关数据,其中2 676家抽样调查医院配置了康复医学病房,数据清洗后实际共纳入2 268家医院数据,进行康复医疗服务统计分析。并选取2017年至2020年均参与康复医学科调查表填报共6 336家医院进行康复医学科病房设置以及医疗服务质量分析。
结果 在2021年度报送数据9 138家综合医院中,仅2 676家设置有康复医学病房,其中委管委属综合医院中3家尚未设置病房。综合医院中,57.92%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医师数、80.44%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康复治疗师数、53.92%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护士数未达到国家要求,且各地区康复医学科每床平均配置康复医务人员数量差距较大。综合医院骨科、神经内科病房、重症医学科病房早期康复介入率分别为13.20%、18.90%、29.25%。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患者平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率为76.35%,康复专科医院出院患者ADL改善率为64.30%。
结论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整体稳中有升,同质化程度进一步加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2020年全国多数综合医院未配置康复医学科病房,且全国康复医务人员总量不满足要求、分布不均;康复早期介入不足,康复治疗效果尚有提升空间。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卒中后失眠(PSI)患者睡眠及情绪的影响。
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中心PSI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2)和试验组(n = 2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采用tDCS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基于心肺耦合技术的睡眠监测系统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情绪。
结果 两组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PSQI、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 > 8.575, P < 0.001),试验组PSQI、HA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 > 2.811, P < 0.01),两组间HAM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 1.756, P > 0.05);两组睡眠质量指数、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醒转换次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t| > 4.721, P < 0.001),试验组快速眼动期时间优于治疗前(t = -2.851, P = 0.010);试验组睡眠质量指数、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觉醒转换次数均优于对照组(|t| > 2.190, P < 0.05),但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期时间改善不明显(|t| < 1.073, P > 0.05)。
结论 tDCS可以改善PSI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对睡眠结构影响不大。
目的 探讨多模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3组均予常规康复,B组增加镜像疗法,C组增加多模态镜像疗法,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UEFT评分、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MBI评分均显著提高(|t| > 7.878, P < 0.001),C组各项成绩均最优(F > 12.563, P < 0.001)。
结论 多模态镜像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患手肌力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的典型行为特点,并分析象征性游戏测试(SPT)在孤独症早期识别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以语言问题就诊的儿童260例,确诊孤独症患儿193例为观察组,健康儿童67例为对照组,均行SPT,探讨孤独症儿童SPT中的典型行为特点,并对SPT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适应性及个人社交进行评分,与SPT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孤独症儿童SPT评估Cronbach α系数为0.835~0.935,SPT总分以及以物代物、虚构属性、虚构客体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 > 0.607, P < 0.001)。观察组SP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 9.615, P < 0.001)。SPT总分与GDS适应性和个人社交发育商均呈正相关(r > 0.609, P < 0.001)。
结论 孤独症儿童典型行为可以在象征性游戏中得到体现,SPT可以为孤独症早期识别提供线索。
目的 观察并探讨基于运动表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20)和试验组(n = 20)。两组均予药物治疗和常规综合康复,对照组采用手部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运动表象的BCI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检测患侧指浅屈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在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
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改善(t > 2.322, Z > 2.631, P < 0.05);除FMA-UE腕评分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227, Z > 2.078, P < 0.05)。
结论 基于运动表象的BCI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 分析特殊教育学校中低语言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操作类游戏活动中轮流交替互动的典型行为及其发起和回应轮流交替互动表现,为其轮流交替互动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选取上海市普陀区启星学校低语言功能(语言能力≤ 3岁)的孤独症儿童23例,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评估,选择三种不同操作类游戏进行发起和回应轮流交替互动行为评估。将发起轮流交替互动能力测试中的错误类型总结为难以发起、发起不及时、无反应和发起异常。将回应轮流交替互动能力测试中的典型错误类型总结为难以回应、回应不及时、无反应和回应异常。
结果 在三种操作类游戏中,低语言功能孤独症儿童发起轮流交替互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χ2 = 11.106, P = 0.196),回应轮流交替行为表现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χ2 = 26.256, P = 0.001)。低语言功能孤独症儿童发起轮流交替互动行为与词语理解(r = 0.420, P < 0.05)、词语命名(r = 0.510, P < 0.05)、句式仿说(r = 0.505, P < 0.05)均呈正相关;回应轮流交替互动行为与词语理解(r = 0.546, P < 0.01)、词语命名(r = 0.728, P < 0.01)、句子理解(r = 0.668, P < 0.01)和句式仿说(r = 0.656, P < 0.01)均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低语言功能孤独症儿童在3类不同操作类游戏中存在不同的轮流交替互动典型行为表现。在设计轮流技能的训练方案时,应针对回应与发起轮流典型错误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设计个别化的干预方案,以提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交流效能,促进其语言能力发展和社会参与。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 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恢复期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n = 20)、B组(n = 20)和C组(n = 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机器人训练,B组接受患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伪rTMS,C组接受患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高频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态分析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FMA-LE评分、TUGT、步速、步宽、步幅、双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和健侧摆动相时间均显著改善(|t| > 5.990, P < 0.001);除双支撑相时间外,C组所有指标均最优(F > 3.210, P < 0.05)。结论 高频rTMS有助于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目的 系统分析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并对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
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Google Scholar、Wiley Online Library、PubMed中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进行身体活动干预的文献,经筛选、质量评定后,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最终纳入21篇文献,来自11个国家,包含13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 496例研究对象,年龄5~18岁,文献发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2019年,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平均分5.57分。身体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体能、技能和运动项目三类,活动强度为低至高强度,每次8~120 min,每周1~5次,时间最长10个月。身体活动可以有效改善执行功能,主要改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可塑性,体现在完成认知任务的准确率提高、反应时缩短,双侧前额叶皮质活动增加等。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包括身体活动类型、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强度、单次活动持续时间、活动频率和周期、干预对象的选取、执行功能指标的选取等。
结论 身体活动可以改善儿童青少年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可塑性。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主要为身体活动要素、研究对象自身因素以及试验设计因素。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儿童青少年常用运动功能评估工具的内容和心理测量指标。方法 基于ICF-CY分类架构和编码系统,应用ICF编码规则、匹配原则,选择4种儿童青少年常用的功能评估工具,分析其运动功能测量方法和心理测量指标。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英文9篇,中文2篇,来自韩国、西班牙、中国、巴西,主要发表在临床医学、神经科学、公共健康、康复科学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为2011年至2021年。研究对象的年龄为0~16岁,涉及的总样本量为987,健康情况为痉挛型脑瘫、神经发育障碍等。纳入文献中,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 6篇,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 2篇,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PDMS-2) 2篇,残疾儿童能力评定量表-功能技能量表(PEDI-FSS) 2篇,残疾儿童能评定量表(PEDI) 3篇;测量方式为客观评估、主观评估、主试观察等;测量次数为2~6次。运动功能测量指标主要涉及两个层面,其中身体活动层面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运动控制能力;活动功能层面主要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等。 结论 本研究基于ICF-CY对儿童运动功能和活动与参与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面。身体功能层面主要的评定指标涉及b730、b760、b770等;活动与参与层面主要的评定指标涉及d410、d440、d445等。GMFM-88关注身体移动和活动功能的评估,如坐、站、躺、行走与跑跳功能,主要涉及b760、d410、d455等;FMFM关注自主运动、运动动机和运动的协调性,主要用于评估0~3岁脑瘫儿童上肢的功能状态,主要涉及b760、d155、d440等;PDMS-2更注重评估儿童青少年整体运动发育水平和运动功能状态,主要涉及b750、b760、d415等;PEDI-FSS移动分区专注儿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实际运动功能表现,评估儿童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运动功能的应用和实用性,主要涉及b760、d410、d450等。在测量方式上,运动功能的测量主要有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活动功能的测量主要有客观评估和主试观察。这些标准化的身体运动功能和活动功能的评定工具均有常模,根据动作发展,建立了不同年龄段的常模,评估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使用上述评定工具,以提升评估信度、效度和适应性。
目的 探讨肘关节术后患者在肘关节最大等长收缩和肘关节屈伸运动中肩肘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特征。
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肘关节术后恢复期患者15例(患者组)和与之匹配的健康人11例(对照组)。分别在肘关节做最大等长收缩和肘关节屈伸活动时,记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斜方肌上束、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以及三角肌后束的sEMG信号,计算相应肌肉的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SR)、共激活率(CR)和屈伸活动中目标肌肉的激活百分比。
结果 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最大肌力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 4.109, P < 0.01);伸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肱三头肌的RMS显著小于对照组(t = -7.695, P < 0.001)。伸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肱二头肌、肱桡肌的CR均大于对照组(t > 2.326, P < 0.05);屈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斜方肌上束CSR大于对照组(t = 2.232, P < 0.05)。屈肘活动时,患者组肱三头肌的激活水平大于对照组(t = 3.336, P < 0.05);伸肘活动时,患者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激活水平均大于对照组(t > 2.339, P < 0.05)。
结论 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肩肘肌群存在异常收缩模式,其中屈肘肌群共收缩模式明显,肘伸肌激活不足,肩周肌群存在代偿收缩模式。表面肌电技术在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定量评估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腹肌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体外膈肌起搏组(n = 18)和联合治疗组(n = 18)。3组均接受常规呼吸训练,体外膈肌起搏组增加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和腹肌电刺激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和最大呼气压(MEP),超声检测膈肌活动度和膈肌厚度。
结果 对照组3例、体外膈肌起搏组2例、联合治疗组1例脱落。治疗后,3组FVC、FEV1、PEF、MIP、MEP和膈肌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t| > 3.366, P < 0.01),联合治疗组和体外膈肌起搏组FVC、FEV1、MIP和膈肌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 < 0.05),联合治疗组FVC和FEV1高于体外膈肌起搏组(P < 0.05)。
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和吸气肌肌力,膈肌运动增强;联合腹肌电刺激后肺通气功能改善更为显著。
目的 开发用于评定日常生活中儿童沟通功能的量表。
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中与沟通功能相关的二级类目,通过结构化访谈法和语义分析,建立适用于儿童沟通功能的测试项目。运用德尔菲法评价和筛选类目及测试项目。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一步筛选测试项目并确定量表结构维度。通过网络发放问卷,返回168份,确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结果 开发了由42项测验组成的儿童沟通功能评定量表,涉及4个分量表,包括前语言沟通(8项)、简单口语沟通(5项)、综合性口语沟通(20项)和图示性符号沟通(9项)。筛选出的测试项目难度适中,且具有较高的鉴别度(0.328~0.936)。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0.897~0.979)和分半信度(0.851~0.952)较高。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r = 0.536~0.836),量表与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较好(r = 0.787, P < 0.05)。
结论 基于ICF-CY开发的儿童沟通功能评定工具,由42项测验题目组成,分为4个分量表,标准化显示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目的 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大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及架构,系统综述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
方法 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1月10日公开发表的大学生参与太极拳运动及其在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健康结局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纳入10篇文献,均来自中国和美国,包括10项随机对照试验和960例参与者(16.4~40岁),主要来源于体育与健康领域期刊,发表时间集中于2016年至2021年。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评分平均为6.3分。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抑郁、焦虑、高压力和低睡眠质量。采取的太极拳运动方式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主,也包括陈氏太极拳。干预方案为每周1~6次,每次45~90 min (60 min居多),持续4~18周。太极拳对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健康效益在ICF中主要体现在情感功能(b152)、心理运动功能(b147)、能量和驱力功能(b130)和睡眠功能(b134)。太极拳练习能改善焦虑,缓解抑郁,减轻压力。加入二十四式太极拳理课程的太极拳锻炼,对改善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相比单一的太极拳练习效果更显著。太极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降低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
结论 本研究基于ICF构建了大学生参与太极拳活动的健康效益的PICO架构。大学生从事的太极拳活动主要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干预方案为每次45~90 min (60 min居多),每周1~6次,持续4~18周。太极拳活动心理健康效益主要表现为改善大学生焦虑、抑郁状态,提升睡眠质量。
目的 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健康促进学校、身体活动领域的监测与评估的政策与方法体系,构建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的监测与评估政策架构以及方法体系。
方法 运用WHO健康服务体系构成要素的理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对WHO健康服务体系、健康促进学校和身体活动相关领域的核心政策文件进行系统内容分析,构建相关的政策架构并且分析核心内容。
结果 在宏观政策层面,涉及政策架构、监测与评估架构、治理与监测能力建设。①根据WHO健康服务构成6要素的理论,构建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监测与评估的政策架构,指导信息系统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评估工具等开发与应用。②参照国家健康战略通用监测与评估架构,在学校健康服务体系监测架构和身体活动监测架构下,构建涵盖投入和过程指标、产出指标、结果指标和影响指标的监测与评估体系。③提升学校健康治理与监测能力,根据国家健康服务体系监测平台强化策略,加强国家健康促进学校治理与监测能力。在中观层面,涉及监测实施方案、核心内容以及数据平台。①构建国家的健康促进学校和身体活动监测体系以及监测与评估方案,坚持“健康第一”“学生中心”“全校参与”“持续改进”基本理念以及“学校主责”“统一指标体系”“多维评估”基本原则。②参考健康促进学校和身体活动全球监测标准,将身体活动纳入健康促进学校监测体系以及监测与评估数据平台。③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采取常态监测和周期性评估相结合、在线监测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和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估学生身体活动政策相关的实施行动以及学生身体活动和健康状况。④加强学校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学校身体活动调查统计和研究,加强体育和健康素养监测,形成科学的运动处方库,根据监测报告调整政策行动和服务措施。⑤建立监测与评估的协同机制。在微观层面,涉及监测与评估指标、方法和工具。①在WHO健康服务监测、健康促进学校监测以及身体活动监测架构下,制定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的监测与评估标准、指标体系并且开发监测与评估工具和数据平台。②构建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包含核心指标和扩展指标,纳入优质体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监测。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投入和过程指标涉及身体活动领导力与治理、筹资、人力资源、技术和设备设施、信息系统;产出指标主要为身体活动促进相关指标,包括优质体育教学和实践教学、推动和保障积极出行以及课堂、课间、课后的身体活动干预和服务;结果指标涉及身体活动覆盖、水平和效果;影响指标涉及健康、功能、福祉和生活质量以及环境、社会、经济、教育、体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③在监测与评估方法和工具上,采用WHO推荐的监测与评估标准化工具。
结论 身体活动作为一项健康战略,对于构建健康促进学校,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WHO健康服务视域,构建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的监测与评估政策架构以及方法体系,该监测与评估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构建相关政策架构、监测与评估架构并且提升监测能力;中观层面上,构建监测与评估实施方案、核心内容及数据平台;微观层面上,以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监测架构和内容为依据,开发相关的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法与工具。
目的 探索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学校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类课程构建的政策架构、核心内容及课程实施。
方法 基于健康促进学校相关政策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理论,对WH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健康促进学校中学校身体活动和健康相关课程的核心政策文件进行内容分析,构建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学校身体活动和健康相关课程的政策架构、核心内容及实施路径。核心政策文件包括《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促进学校的全球标准与指标》《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指南》和《WHO关于学校健康服务指南》。
结果 构建了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学校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类课程的政策架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及实施路径。在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将身体活动融入健康相关课程的核心内容从学校身体活动和健康相关课程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将身体活动融入健康促进学校健康相关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学习资料、教师培训6个方面。
结论 健康促进是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健康相关课程是学校情境下运用教育和健康相关手段向学生提供健康服务,学校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类课程是在健康促进学校环境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综合健康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构建健康相关课程的路径与方法,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学习资料和教师培训6个方面。
目的 探究孤独症儿童空间方位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行为特征。
方法 设计含“到”字句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三级阶梯测试表,内容包括一般主谓句、附带位移目的的连谓句、附带位移方式的连谓句。2022年3月至6月,选择17例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患儿,以及17例Peabody图画词汇测验中文修订版成绩匹配的幼儿园健康儿童,进行“到”字句理解和表达测试,分析患儿的典型错误行为。
结果 “到”字句的理解和表达,句式层级主效应(F > 3.718, P < 0.05)和儿童类型主效应(F > 8.782, P < 0.001)均显著,复杂句式、患儿的成绩更差。患儿常见的错误表达类型为成分缺失、句式杂糅、自主句式、用词不准、内容不符、混合错误和无反应,错误类型数及分布均与健康儿童不同。
结论 孤独症患儿“到”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于语言能力匹配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错误频次更高、错误类型更加多样。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具有心理行为健康和功能问题的大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干预效果范畴及架构。
方法 运用ICF对大学生常见心理行为健康及功能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年8月20日公开发表的大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健康及功能结局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最终纳入英文文献10篇,来自7个国家,涉及10项随机对照试验848例被试,年龄15~34岁;主要来源于康复科学、运动康复、康复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6年之后。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和功能问题主要集中于压力、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学习疲劳、手机成瘾、饮酒障碍、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不足。身体活动干预方式有生命舞蹈、哈他瑜伽、太极拳、篮球、八段锦、自行车、游泳、轮滑、棒球、伸展练习、技能训练、抗阻训练、有氧运动等。干预处方主要为长期(4~14周)的每周1~3次的高、中、低强度身体活动。健康结局涉及改善大学生的认知功能,缓解压力、焦虑、抑郁和学习疲劳,减少消极自动思维,增强正念,降低孤独感和缺陷感,提高睡眠质量,提高上肢肌肉耐力;促进运动习惯的培养,增加身体活动参与,提高活动表现和学业成绩,减少久坐行为、饮酒行为和问题性手机使用,增加社会交往;提高健康知觉和心理社会功能,丰富和改善娱乐休闲生活和校园生活,提高人际关系质量、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结论 基于ICF构建了心理行为健康和功能问题大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理论架构。大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健康和功能问题主要分为心理健康和功能问题、行为健康和功能问题。身体活动的干预类型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运动项目类、组合类。健康结局包括3个方面:身体和心理健康、活动和行为健康及整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目的 探讨手部损伤患者的作业需求以及基于活动分析的作业干预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因腕手部损伤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进行作业治疗的患者212例,使用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进行面谈,收集患者“想做”“需要做”“被期望去做”但目前因损伤无法完成的作业需求,由2名高年资作业治疗师对作业需求进行活动分析,找出影响作业需求的作业成分,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干预前后采用COPM对表现和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 累计收集到84项作业需求,涉及工作、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休闲娱乐和睡眠5大领域,累及率较高的作业活动是使用电脑(8.28%)、用筷子吃饭(6.42%)、拧毛巾(6.25%)、骑行交通工具出行(4.90%)和提重物(4.73%)等。治疗后,COPM表现分和满意度显著提高(t > 16.572, P < 0.001)。
结论 手部损伤患者作业需求具有当地文化特点;采用基于活动分析的作业干预能有效满足患者的作业需求。
目的 观察上肢运动游戏对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疗法训练,对照组增加功能性作业治疗,试验组增加上肢运动游戏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两组MoCA总分、FMA-UE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 > 3.354, |Z| > 4.379, P < 0.01)。对照组MoCA 5个认知维度(除命名和抽象思维外)较治疗前提高(|Z| > 2.000, P < 0.05);试验组MoCA 6个认知维度(除命名外)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 > 2.646, P < 0.01)。试验组治疗后MoCA总分及5个维度评分(除命名和抽象思维外)以及FMA-U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Z| > 1.982, t = 3.565, P < 0.05)。
结论 上肢运动游戏可促进轻度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