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康复医学科结构化病历推荐意见(2023版)(一):入院记录(住院志)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执笔(排名不分先后):杨延砚, 张娜, 刘小燮, 张元鸣飞, 刘京宇, 祁文静, 张之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6
摘要579)   HTML126)    PDF(pc) (969KB)(84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第31卷第8期目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8): 0-0.  
摘要416)      PDF(pc) (1473KB)(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康复病历的内容结构与数据标准研究
杨亚茹, 邱卓英, 陈迪, 王忠彦, 张萌, 吴士勇, 张耀光,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杨剑, 安娜, 董原君, 辛晓佳, 任祥霞, 刘叶, 田益凡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21-3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2
摘要412)   HTML15)    PDF(pc) (1121KB)(161)    收藏

目的 阐明康复病历(包括电子病历)在康复医学临床实践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解析康复病历的结构、核心内容及数据标准,构建适用于康复医学的标准化病历数据架构和核心数据集,并探讨康复数据在绩效评估和支付结算中的应用。

方法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的核心分类《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Beta-3),构建了康复病历的数据架构、核心内容和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康复病案首页数据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和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等康复医疗统计和支付方式中的应用。

结果 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康复病历标准框架,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康复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治疗处方、阶段性评估及出院总结等关键架构。分析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等工具在病案术语、编码和评估领域的系统应用方法和数据标准。构建规范化的康复病历数据结构和数据标准可以显著提升基于病案首页的康复医疗数据报送质量,从而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控制水平,有效地支持优化康复医保支付机制,并有助于建立基于DRG和DIP等康复医疗绩效评估与康复支付方法体系。

结论 康复病历的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康复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系统地应用WHO-FICs分类标准,对标国家相关规范,构建标准化的康复病历架构与核心数据集,基于ICF方法标准化康复医疗流程,并开发基于ICD-11和ICF的康复评估工具、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以及辅助术语、编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康复病历质量,实现康复病历数据与其他医疗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从而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康复医学科结构化病历推荐意见(2023版)(二):专科结构化病历范例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执笔(排名不分先后):杨延砚, 张娜, 刘小燮, 张元鸣飞, 刘京宇, 祁文静, 张之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70-84.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7
摘要399)   HTML71)    PDF(pc) (1091KB)(119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肥胖和超重儿童参与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朱志强, 徐巧玲, 邵雪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3): 296-305.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3.006
摘要384)   HTML13)    PDF(pc) (1158KB)(193)    收藏

目的 评估身体活动对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行为的效益。

方法 遵循PRISMA指南,系统性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PsycINFO、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中2016年至2024年间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Q4区及以上期刊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内容涵盖身体活动或运动干预对6~18岁肥胖或超重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或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AMSTAR 2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中高水平质量文献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共纳入8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涉及24 567例儿童和青少年,其中6篇为高质量,2篇为中等质量。在身体健康方面,结合有氧和阻力训练的复合运动干预在降低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脂率方面表现最佳。每次60 min以上、每周3次、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的中、高强度运动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肥胖和超重儿童的BMI和体脂率,且能提升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在心理健康方面,身体活动对缓解儿童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提升自尊心具有积极效果。特别是舞蹈、户外探险活动和团队运动对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状态具有显著作用。对于神经发育障碍群体,低强度的运动形式如水中步行和瑜伽对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交互动能力效果显著。在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行为方面,有助于促进社交互动能力,养成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减少久坐行为,增加有关健康及身体活动的知识。多模式干预(如将有氧运动与营养教育或心理辅导结合)在改善整体健康方面的效果远优于单一干预模式。健康促进学校策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减少肥胖发生率,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身体活动对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健康效益。中、高强度有氧和阻力训练、舞蹈及户外活动是改善身体成分和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手段。多模式干预和健康促进学校策略能够产生长期健康效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23年度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刘京宇, 杨延砚, 张元鸣飞, 刘小燮, 张娜, 张之良, 周谋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1-2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1
摘要367)   HTML33)    PDF(pc) (6943KB)(237)    收藏

目的 从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结构、环节、结果指标等方面,分析2022年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及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现状。

方法 本报告数据源自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2023年度调查共纳入全国7 250家医疗机构的康复医疗质量相关数据,覆盖全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院,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经过数据清洗,最终纳入3 153家配置康复医学科病房的医院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 在2023年度纳入调查的7 250家综合医院中,仅3 277家设置康复医学病房。综合医院中,56.46%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医师数、77.67%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康复治疗师数、51.18%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护士数未达到国家要求。尽管较2021年有所改善,但人才缺口依然显著。此外,综合医院骨科、神经内科病房、重症医学科病房的早期康复介入率分别为13.98%、20.82%和21.36%。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患者平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善率为77.69%,康复医院出院患者ADL改善率为66.78%。

结论 康复医学科病房配置及设施规模不足,康复服务人力资源短缺,康复服务与临床服务的融入欠缺,康复服务的效果与效率尚有提升空间等。建议扩大康复服务规模、完善学科建设;提高康复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康复服务融入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临床康复指南和技术规范;构建康复医学信息平台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网络行为成瘾的运动干预效果: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叶绿, 常晶, 凌海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4): 431-44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4.008
摘要355)   HTML12)    PDF(pc) (1199KB)(126)    收藏

目的 系统综述关于运动干预网络行为成瘾效果的系统综述中相关研究证据。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Scopus、EBSCO、PsycINFO、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国知网,收集2015年1月至2025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网络行为成瘾运动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根据PRISMA指南,报告运动干预应用于网络行为成瘾的干预方案和健康效益的相关证据。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英文文献,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涉及31 672例研究对象,年龄10~30岁,涵盖网络成瘾、手机成瘾和游戏成瘾,研究类型均为系统综述,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卫生等领域期刊。干预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技能基础训练和结构化组合运动,方案为每次30~120 min,每周1~6次,持续6~24周。运动干预能改善心理健康、行为健康、生理健康和认知功能。中等强度(每次≥ 60 min,每周≥ 3次, ≥ 8周)结构化组合运动干预效果最佳,尤其是对游戏成瘾;联合心理治疗对重度网络行为成瘾更有效。
结论 运动干预对网络行为成瘾具有积极作用,中等强度结构化组合运动效果最佳。建议针对游戏成瘾采用结构化组合运动干预,重度成瘾采用运动联合心理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经颅超声刺激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何惠芳, 龚翔, 王喜荟, 朱思思, 沈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2): 1420-1427.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2.007
摘要344)   HTML18)    PDF(pc) (3310KB)(196)    收藏

目的 分析经颅超声刺激(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TUS在神经康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2.R1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247篇文献,其中中文124篇,英文123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韩国为英文文献的高产国家。中文高频关键词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调控、帕金森病、脑卒中、临床疗效;形成的关键词聚类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调控、上肢功能和帕金森病;出现的突现词包括康复、神经功能、超声治疗、闭环控制、低强度。英文高频关键词包括聚焦超声、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血脑屏障、丘脑切开术;形成的关键词聚类涉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超声波成像、经颅磁刺激、丘脑切开术、超声;出现的突现词有特发性震颤、神经刺激、直流电刺激和经颅超声刺激。

结论 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主要关注其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研究需深入探讨TUS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促进个性化治疗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数字健康战略架构的数字康复的政策、标准和技术模式研究
杨亚茹, 邱卓英, 陈迪, 王忠彦, 张萌, 井淇, 张耀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2): 125-135.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2.001
摘要330)   HTML23)    PDF(pc) (1081KB)(203)    收藏

目的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数字健康战略框架下,系统分析全球数字康复的政策架构、标准体系和应用技术模式,并为数字康复的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方法 系统分析WHO发布的与数字健康和康复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重点包括《全球数字健康战略》《康复2030倡议》《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行动指南》《世界残疾报告》。探讨数字康复政策架构和核心内容,系统分析康复数字化的标准体系,深入探讨数字康复发展的关键技术模式。

结果 在全球健康和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康复服务已成为全球数字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完善的数字康复政策框架和内容体系,对于加强康复数据治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保障数据隐私和安全至关重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康复,对于提升康复服务的标准化、有效性、覆盖率、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数字康复政策主要内容涉及:政策和治理、数字化标准体系、数据隐私、安全和伦理、数字化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以及数字赋能康复服务监测评估和持续性改进。康复数字化的标准体系涵盖WHO国际分类家族的3大参考分类,包括《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国际健康干预分类》,重点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国际数据互操作性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标准、数据质量与认证标准和卫生健康信息标准等。数字康复的应用技术模式主要包括: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人工智能赋能的模式,以及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物联网支持的远程康复模式等。

结论 构建和实施完善的数字康复政策、标准和技术模式,是推动全球康复服务数字化转型和发展进步的关键。应在WHO全球数字健康战略框架下,构建适应性的数字康复政策架构,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数字康复标准体系,促进康复数据和其他健康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同时,积极发展数据驱动的康复服务技术模式,以全面提升康复服务的可及性、有效性、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效果
王潇珺, 王哈妮, 俞红, 李元梅, 周煜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2): 218-224.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2.011
摘要326)   HTML37)    PDF(pc) (1079KB)(161)    收藏

目的 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合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给予伪HD-tDCS,试验组给予HD-tDCS,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WMFT、MBI评分,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CMCT明显改善(t > 3.177, P < 0.01),试验组更优(t > 3.610, P < 0.01)。FMA-UE和WMFT评分与皮质潜伏期、CMCT呈负相关,与皮质振幅呈正相关(|r| > 0.448, P < 0.001)。

结论 HD-tDCS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皮质脊髓运动传导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音乐治疗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眠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蔡丝妍, 范颖洁, 田慧芳, 夏春亚, 张娟, 苏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0): 1193-120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0.010
摘要321)   HTML26)    PDF(pc) (1133KB)(241)    收藏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音乐治疗对失眠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失眠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5)和观察组(n = 35)。两组均予音乐治疗,观察组予tDCS,对照组予假tDC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和亚分、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进行评定,测量静息态脑电相对功率,采用经颅多普勒测量脑各支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结果 对照组脱落5例,观察组脱落4例。治疗后,观察组PSQI总分和亚分、HAMD-17、HAMA和CPSS评分均明显下降(|t| > 3.503, P < 0.01),除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CPSS评分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304, P < 0.05);观察组δ、θ频段相对功率增加,α、β和γ频段相对功率显著降低(|t| > 6.468, P < 0.001),且均优于对照组(|t| > 2.395, P < 0.05);观察组各支动脉Vm均显著提高(|t| > 4.624, P < 0.001),且均优于对照组(|t| > 2.147, P < 0.05)。

结论 在音乐治疗基础上联合tDCS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脑电活动,提高脑血流速度,减少不良情绪。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康复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化研究
田益凡, 荀芳, 叶海燕, 刘叶, 张赢心, 杨亚茹, 王忠彦, 张萌,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黄富表, 黄秋晨, 王一吉, 陈迪,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33-44.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3
摘要307)   HTML19)    PDF(pc) (1125KB)(105)    收藏

目的 探讨康复领域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体系,聚焦康复电子病历的术语与编码标准、数据结构与重点内容。

方法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健康信息互操作性标准(HL7)等相关组织发布的电子病历标准架构,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框架,基于《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并依据《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构建康复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和内容以及数据标准。

结果 康复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应严格遵守电子病历结构,分为临床文档、文档段、数据组和数据元四个层次,包含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干预信息和费用信息4大内容领域。康复电子病历在传统临床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与康复治疗相关的内容。WHO-FICs参考分类的应用为康复电子病历疾病和健康功能描述以及康复干预提供诊断标准、功能描述工具、编码工具和术语词表索引工具。研究详细说明了康复电子病历在4个主要类别的数据结构和内容范畴,细化了电子病历中康复内容的填报颗粒度,为康复电子病历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填报指导。

结论 康复电子病历的标准化对于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康复电子病历的发展必须以国家和国际标准为基础,在通用的电子病历数据结构和标准下,构建纳入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康复干预等核心数据的康复电子病历数据体系,提升康复电子病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家庭照护者支持性政策研究:基于PMC指数模型
徐文坤, 王冲, 杨卓雅, 仲亚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2): 1376-138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2.002
摘要302)   HTML9)    PDF(pc) (1394KB)(171)    收藏

目的 对我国出台的针对照护者的支持性政策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其政策结构和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 以我国近10年国家层面出台的家庭照护者支持性政策为研究对象,使用ROSTCM 6.0软件对政策中针对照护者部分进行文本挖掘。根据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指标设计方法,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服务6大构成要素理论建立二级指标,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结果 各政策的PMC指数平均7.38,优秀政策7项,可接受的政策3项。在政策公开、政策受体和政策功能方面,覆盖相对全面;在激励约束方面,对家庭照护者的支持性建设尚显不足。

结论 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在支持家庭照护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需要减轻家庭照护者负担,完善照护者相关福祉政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视觉剥夺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苏盼盼, 叶朋, 卢倩, 何川, 陆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3): 254-26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3.002
摘要299)   HTML35)    PDF(pc) (1124KB)(182)    收藏

目的 探讨视觉剥夺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

方法 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江苏盛泽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本体训练组(n = 20)、视觉剥夺组(n = 20)和联合组(n = 20)。各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本体训练组增加本体感觉训练,视觉剥夺组增加视觉剥夺训练,联合组则增加视觉剥夺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ProKin平衡测试与训练系统、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态测试(FGA)进行评定。

结果 前后和左右平均运动速度组内效应(F > 96.618, P < 0.001)和交互效应(F > 5.444, P < 0.01)均显著。睁、闭眼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长度组内效应(F > 177.671, P < 0.001)、组间效应(F > 3.761, P < 0.05)和交互效应(F > 7.555, P < 0.001)均显著。10MWT时间,BBS、FMA-LE和FGA评分组内效应(F > 221.902, P < 0.001)和交互效应(F > 7.586, P < 0.001)均显著;FGA评分组间效应显著(F = 5.258, P < 0.01)。两两比较显示,联合组和视觉剥夺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除睁眼前后、闭眼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和睁眼运动长度外,本体训练组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联合组各项指标均优于视觉剥夺组和本体训练组(P < 0.05);视觉剥夺组与本体训练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视觉剥夺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均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联合使用疗效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刘叶, 陈迪, 秦晴, 及翔, 田益凡, 叶海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2): 1407-141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2.006
摘要287)   HTML16)    PDF(pc) (10578KB)(182)    收藏

目的 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自建库至2024年8月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7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绘制知识图谱。

结果 共纳入文献485篇,其中中文201篇,英文284篇。中、英文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文献作者分别是屈云和Rocco Salvatore Calabro。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文献机构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IRCCS Bonino Pulejo。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康复中的中、英文关键词较为一致,主要有偏瘫、平衡功能、上肢功能、认知功能。中文突现强度比较高的关键词包括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上肢功能等,英文突现强度比较高的关键词包括上肢、认知障碍、环境等。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肢体功能康复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治疗的研究。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仿真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肢体功能康复领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提升患者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在与数字疗法、脑机接口等新技术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和上肢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糖尿病足截肢者临床及康复特征对其预后影响的系统综述
张皓媛, 田罡, 李雪峰, 李鸿江, 闵红巍, 唐鹏, 张睿, 顾蕊, 刘克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1): 1281-129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1.006
摘要283)   HTML15)    PDF(pc) (1123KB)(184)    收藏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截肢者不同临床及康复特征对其预后影响。

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4年8月中国知网、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和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中等质量以上文献,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涉及研究对象9 239例,其中中文3篇,英文14篇;纳入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主要来源于康复医学、骨科学、运动医学、残疾研究等领域;发表时间在1998年至2023年。糖尿病足截肢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及康复特征包括截肢水平、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参与等)、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等)、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疼痛、假肢使用及步行能力等)。这些特征会影响糖尿病足截肢者的生活质量,导致再截肢和死亡。

结论 截肢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均是导致糖尿病足截肢者预后不良的重要临床及康复特征因素,控制上述因素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足截肢者的再截肢率、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促进其功能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康复门诊病历数据标准化研究
刘叶, 秦晴, 叶海燕, 田益凡, 张赢心, 杨亚茹, 王忠彦, 张萌, 刘小燮, 杨延砚, 曾斌, 周谋望, 谢欲晓, 许光旭, 郑洁皎, 张鸣生, 叶祥明, 黄富表, 黄秋晨, 王一吉, 陈迪,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45-54.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4
摘要282)   HTML7)    PDF(pc) (1096KB)(72)    收藏

目的 分析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结构和标准,为提升康复门诊医疗质量、制定医保支付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依据《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框架,确定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框架和数据内容,探讨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标准。

结果 构建了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框架,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4项内容。通过应用WHO-FICs的参考分类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可以标准化制定康复门诊病历的诊断标准和术语,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功能描述和评估以及康复干预的编码,以提升康复门诊病历数据的上报质量,进而提升康复质量控制水平。

结论 康复门诊病历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实现康复数据共享的基础。WHO-FICs分类标准用于康复门诊病历的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干预等领域的术语和编码以及评估,为实现康复门诊数据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以及优化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居家运动对肩袖损伤术后疼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
杨婷, 周敬杰, 王涛, 朱伟伟, 褚凤明, 陈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2): 1461-147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2.012
摘要282)   HTML27)    PDF(pc) (1301KB)(133)    收藏

目的 探讨居家运动对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疼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康肩袖损伤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居家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在医院接受常规康复训练8周,居家组接受居家运动处方训练8周,联合组先在院接受常规康复4周,后完成居家运动处方训练4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和8周后,各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 > 2.964, P < 0.001);治疗4周后,居家组VAS评分高于另外两组(|Z| > 2.531, P < 0.05)。UCLA、CMS、SF-36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评分时间效应均非常显著(F > 498.102, P < 0.001),各组评分均较前一时期显著改善(P < 0.001);SF-36心理健康评分组别效应显著(F = 7.408, P = 0.002),治疗4周和8周后,居家组最高(P < 0.01);SF-36生理健康评分交互效应显著(F = 10.138, P < 0.001),治疗4周后,居家组最低(P < 0.05)。肩关节各方向ROM时间效应均非常显著(F > 672.601, P < 0.001),各组均较前一时期显著改善(P < 0.001);外展和外旋交互效应显著(F > 4.059, P < 0.01),前屈交互效应接近显著(F = 2.412, P = 0.055);前屈ROM,治疗4周后,居家组低于联合组(P = 0.047),治疗8周后,居家组低于常规组(P = 0.042);外展ROM,治疗4周后,居家组最低(P < 0.01),治疗8周后,居家组低于联合组(P = 0.046);外旋ROM,治疗4周后,居家组低于常规组(P = 0.022)。

结论 居家康复可以改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疼痛、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效果与机构康复各有所长,康复8周后总体差别不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肩痛和肩关节稳定性的效果:基于超声的评定
林昌盛, 曹妤, 王彤, 戴文俊, 侯红, 胡翠琴, 包士雷, 庞素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3): 264-27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3.003
摘要275)   HTML31)    PDF(pc) (2478KB)(240)    收藏

目的 观察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肩痛和肩关节稳定性的治疗作用,探讨偏瘫肩痛与肩关节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6)和试验组(n = 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给予肩关节闭链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采用肌骨超声测量肩峰-肱骨大结节间距(AGT)、肩峰-肱骨小结节间距(ALT)、肩峰-肱骨头间距(AHD)和冈上肌厚度(SST)评估肩关节稳定性,对试验组肩痛与肩关节稳定性的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2例。干预后,两组VAS和FMA-UE评分显著改善(|t| > 5.214, P < 0.001),试验组更优(|t| > 2.087, P < 0.05)。试验组AGT、ALT、AHD和SST显著改善(|t| > 4.187, P < 0.001),试验组AGT、ALT和AHD优于对照组(|t| > 2.155, P < 0.05)。试验组VAS评分改善程度与FMA-UE、AGT和ALT改善程度相关(r > 0.434, P < 0.05)。

结论 肩关节闭链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肩关节稳定性,缓解肩周疼痛,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偏瘫肩痛与肩关节动静态稳定性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疾病运动干预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璇, 窦鹏, 王炫超, 江海媚, 饶静怡, 钱淑萍, 王楚怀, 许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0): 1140-115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10.004
摘要272)   HTML24)    PDF(pc) (12630KB)(831)    收藏

目的 分析国内外运动干预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疾病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方法 检索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动干预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疾病的研究,采用CiteSpace 6.2.R3对期刊进行双图叠加分析,绘制国家、机构、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

结果 共纳入233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71篇,英文162篇。该领域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居首,韩国近期发文量突增。中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学院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英文文献量发文最多的为Marmara University (马尔马拉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香港理工大学)。英文文献涉及临床医学、运动医学、神经学和心理学。中英文文献共同高频关键词有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和施罗斯疗法等。中文最新突现词为体态健康,英文最新突现词为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和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结论 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疾病运动干预相关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疾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和临床治疗4个方面。未来可研究运动疗法改善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呼吸功能的运动剂量和效果,及中医运动疗法的干预效果。未来工作应着重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循证的中/西医运动防治体系,推进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强跨学科和国际合作,并关注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的开发和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