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国际政策架构与核心内容及行动战略研究
魏晓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4): 381-388.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4.002
摘要454)   HTML15)    PDF(pc) (1053KB)(322)    收藏

目的 探讨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国际政策架构、核心内容与行动战略。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电信联盟(ITU)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发布的有关数字赋能、人工智能、数字健康以及身体活动与健康、高品质的体育教育、包容性教育等相关国际组织的核心政策文件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确定与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相关的国际政策架构与核心内容和行动战略。

结果 根据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政策架构主要涉及服务提供、健康人力资源、健康信息系统、医疗产品和技术、健康筹资、领导力与数字治理6个领域。实施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主要行动战略涉及6大项:强化法律和政策支持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强化数字技术持续创新、构建数字赋能的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服务体系、建立并实施数字赋能相关技术和伦理标准、促进儿童的数字融合,以及改善残疾儿童的身体活动与健康服务的监测和质量控制。

结论 本研究基于WHO健康服务体系6大构成要素的理论,从服务提供、健康人力资源、健康信息系统、医疗产品和技术、健康筹资、领导力与数字治理6个领域,对WHO、UNESCO、ITU和UNICEF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内容分析,构建了数字赋能残疾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政策架构,分析了相关政策的核心内容以及主要行动战略。本研究为制定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推动数字赋能技术在残疾儿童身体活动和健康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康复医学科结构化病历推荐意见(2023版)(一):入院记录(住院志)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执笔(排名不分先后):杨延砚, 张娜, 刘小燮, 张元鸣飞, 刘京宇, 祁文静, 张之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 31 (1):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5.01.006
摘要430)   HTML101)    PDF(pc) (969KB)(69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效果
林煜凡, 韦添元, 张晓颖, 李晁金子, 何静杰, 杜晓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6): 714-71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6.013
摘要412)   HTML44)    PDF(pc) (1144KB)(549)    收藏

目的 观察音乐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试验组(n = 24)。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音乐治疗,共8周。干预前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分析认知功能的变化,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对照组脱落6例。治疗前后,试验组LOTCA总分和FMA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t > 2.665, P < 0.05);两组MBI评分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音乐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2年度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刘京宇, 杨延砚, 张元鸣飞, 刘小燮, 张娜, 张之良, 周谋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2): 125-14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2.001
摘要373)   HTML40)    PDF(pc) (5538KB)(259)    收藏

目的 从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结构、环节和结局质量等方面,分析2021年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情况。
方法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2022年度调查共纳入全国9 328家医疗机构的康复医疗质量相关数据,涵盖全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院,也包含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数据清洗后实际纳入2 513家配置康复医学科病房的医院数据,对其进行康复医疗服务质量分析。
结果 在2022年度纳入调查的9 328家综合医院中,仅2 713家设置有康复医学科病房。综合医院中,56.77%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医师数、80.36%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康复治疗师数、53.53%医院的平均每床配置护士数未达到国家要求,且各地区康复医学科每床平均配置康复医务人员数差距较大。综合医院骨科、神经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病房早期康复介入率分别为13.45%、20.67%和29.7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患者平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率为77.87%,康复医院为69.01%。
结论 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整体稳中有升,但全国多数综合医院仍未配置康复医学科病房,且康复医务人员总量未满足要求,康复早期介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重点评定和治疗项目开展存在欠缺,康复治疗效果尚有提升空间。需持续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康复医疗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老年人内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关性:基于CHARLS数据
刘梦雅, 张利, 张梦, 宋楠楠, 周静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10): 1140-1146.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10.004
摘要363)   HTML25)    PDF(pc) (1131KB)(288)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内在能力各维度权重和综合指数,检验内在能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ADL)受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CHARLS)调查中5 506例≥ 60岁老年人的调查数据中关于内在能力和ADL的评估资料。内在能力评估包括认知、运动、活力、感觉和心理,ADL包括穿衣、洗澡、吃饭、上床或下床、如厕以及控制大小便6项。
结果 共有1 343例老年人存在ADL受限(24.4%),其中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年龄大、丧偶、慢性疾病数量多,自评健康较差的老年人,易发生ADL受限。主成分分析显示,心理维度权重最大,其次是认知维度,运动维度权重最低。在控制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婚姻、吸烟饮酒、慢性疾病数量以及自评健康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运动能力下降(OR = 0.581, 95%CI 0.501~0.674)、抑郁(OR = 0.426, 95%CI 0.368~0.493)、视听力受损(OR = 0.813, 95%CI 0.699~0.947; OR = 0.684, 95%CI 0.578~0.809)、超重(OR = 1.203, 95%CI 1.014~1.428)和肥胖(OR = 1.584, 95%CI 1.312~1.912)是老年人ADL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内在能力下降是老年人ADL受限的预测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老年人心理社会干预与心理健康的系统综述
唐家玉, 邱服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10): 1164-117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10.007
摘要337)   HTML29)    PDF(pc) (1114KB)(359)    收藏

目的 系统综述心理社会支持相关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果。
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8月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效益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来自西班牙、智利、加拿大、芬兰、英国、韩国和美国,主要来源于精神病学、老年人心理健康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17年之后。研究对象年龄60~80岁,共1 258例。干预方式包括普拉提、正念训练、行为激活、认知刺激、日常困难问题解决训练、疼痛和抑郁症状管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护理协调、团体运动锻炼(如循环训练、踏板训练或橡皮筋训练)、水上运动等;干预频率为每次30~120 min,每周1~9次,低~高强度,持续4~64周;干预场所包括体育场馆、社区卫生保健中心、老龄化服务机构;干预人员包括运动治疗师(瑜伽)、心理学家、健康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卫生保健人员。所有干预都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执行。心理社会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认知功能、自我效能;减轻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抑郁情绪或孤独感;改善睡眠质量;增加社会融合感,显著改善疼痛等。
结论 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干预或支持、社会干预或支持、心理社会干预)、心理健康相关的干预(身体活动干预)有益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社会干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与福祉4个方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在核心稳定训练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前馈控制的效果
陈灵慧, 郑琦, 李岩, 傅建明, 曾明, 金鑫, 陆晶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6): 737-744.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6.015
摘要335)   HTML24)    PDF(pc) (1157KB)(154)    收藏

目的 探讨在核心稳定训练基础上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前馈控制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的CNLBP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试验组(n = 30)。两组均进行健康宣教、物理因子治疗和核心稳定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腹横肌、多裂肌和肱三头肌(运动肌)的均方根植(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腹横肌、多裂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激活顺序、相对激活时间。

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8.515, P < 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089, P < 0.05);两组腹横肌RMS、多裂肌RMS、腹横肌iEMG、多裂肌iEMG均显著改善(|t| > 18.831,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 > 3.481, P < 0.01);两组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在运动肌之前激活,激活时间负值均显著增加(|t| > 48.115,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 > 3.229, P < 0.01)。

结论 联合呼吸训练有利于减轻CNLBP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改善肌肉激活顺序,加强前馈控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神经反馈训练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效果的系统综述
蒋长好, 黄辰, 高晓妍, 戴元富, 赵国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8): 903-90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8.006
摘要334)   HTML33)    PDF(pc) (1167KB)(136)    收藏

目的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系统综述神经反馈训练对老年人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构建PICO架构,检索建库至2023年7月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和中国知网有关神经反馈训练对老年人认知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纳入文献15篇,分别来自10个国家,共计520例被试。纳入研究的被试包括健康老年人和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所涉及的神经反馈波形有α波、β波、θ波、β/α波、感觉运动节律波;干预时长为20~90 min,干预频率有12周30次的长期干预,也有1周8次的短期高频干预;健康结局集中体现于认知功能方面,包括记忆功能、注意功能、抑制控制功能和执行功能。
结论 神经反馈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缓解认知老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近10年国内外盆底康复的可视化分析
吴千豪, 侯榕洁, 傅丽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6): 673-685.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6.007
摘要332)   HTML46)    PDF(pc) (21395KB)(174)    收藏

目的 对国内外盆底康复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目前盆底功能障碍(PFD)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方法 检索并筛选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与PFD康复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2 448篇。国内高质量研究文献发表相对较少。研究热点方面,国内外均关注PFD原因、机制、康复技术和评价指标等的研究,但国内研究对PFD的评价指标以及预防普及方面关注度不足。2022年持续出现的关键词为怀孕造成PFD的机制、前列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治疗、盆底肌肉训练的作用和女性生活质量研究,可能为未来研究热点和趋势。
结论 盆底康复领域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未来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杨榕, 王倩, 訾阳, 陈怡婷, 李映彩, 冷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4): 416-42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4.006
摘要319)   HTML47)    PDF(pc) (2145KB)(201)    收藏

目的 分析近10年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康复领域的相关研究。

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8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有关脑机接口技术用于康复领域的文献。应用CiteSpace 6.2.R4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

结果 共纳入1 582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06篇,英文文献1 076篇。中英文年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英文文献中,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中心性最高。中文高产作者为明东,高产机构为天津大学。英文高产作者为Birbaumer N、Jochumsen M,高产机构为图宾根大学。中英文研究热点包括运动想象、脑卒中、脑电信号等。聚类结果显示,相关研究主要聚集于基础研究、疾病、功能以及联合应用4个方面。脑机接口联合运动想象、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功能性电刺激、虚拟现实等在脑卒中后的应用占较大比例。

结论 脑机接口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相关研究的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来可持续关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的应用。神经可塑性和信号解码等基础研究值得国内学者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8): 869-881.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8.001
摘要318)   HTML70)    PDF(pc) (1268KB)(364)    收藏

目的 基于循证方法,达成对神经重症气管切开后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的专家共识。

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形成问题清单和推荐意见,运用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根据RIGHT清单报告专家共识结果。

结果 在康复医疗情境下,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的综合康复由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和护理人员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完成。针对气道功能的康复、气道功能的管理、拔管前的评估及拔管、拔管后的监测及康复管理4个领域,形成17条共识意见。

结论 针对康复医疗情境下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的相关问题达成专家共识意见,有助于提升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的质量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视听觉和运动反馈的脑机接口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高玲, 褚凤明, 贾凡, 陈杰, 张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2): 202-20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2.010
摘要314)   HTML44)    PDF(pc) (1139KB)(339)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视听觉和运动反馈的脑机接口(BCI)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
方法 2023年3月至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康复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BCI组、tDCS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BCI组增加BCI,tDCS组增加tDCS治疗,联合组先行tDCS治疗,然后立即进行BCI,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脑电图δ-α比(DAR)和功率比指数(PRI)。
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ARAT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 > 5.350, P < 0.001),联合组最优(F > 3.366, P < 0.05),DAR和PRI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t| > 2.208, P < 0.05),联合组最优(F > 5.224, P < 0.01)。
结论 基于视听觉和运动反馈的BCI结合tDCS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建设运动康复专业
荣先凤, 李方晖, 谭嘉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6): 639-647.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6.003
摘要311)   HTML10)    PDF(pc) (1014KB)(68)    收藏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研究我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

方法 以世界卫生组织康复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为指导,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

结果 现代康复服务是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健康全覆盖、促进全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社区-医院多方位康复服务提供,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参考RCF设立教学目标,有利于以能力目标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胜任力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结论 基于《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和RCF,明确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胜任力特征,优化运动康复专业培养模式,探索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强度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效果
赵雅娴, 唐芷晴, 孙新亭, 王荣荣, 刘天昊,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5): 497-50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5.001
摘要310)   HTML46)    PDF(pc) (1083KB)(338)    收藏

目的 不同强度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观察1组(n = 20)和观察2组(n = 2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每天接受传统步行训练30 min,观察1组每天接受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 min,观察2组每天接受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60 min,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进行评定。

结果 观察1组1例脱落,观察2组3例脱落。治疗后,3组FAC、FMA-LE、BBS和RMI评分均显著改善(|Z| > 3.448, |t| > 8.102, P < 0.001),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H| < 4.643, F = 1.454, P > 0.05),观察1组的BB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2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穿戴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能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功能独立性,大强度训练可能更有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适用于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结构、内容及心理测量特性的系统综述
石孝宇,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6): 621-62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6.001
摘要305)   HTML31)    PDF(pc) (1109KB)(632)    收藏

目的 综述适用于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的结构、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
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收集建库至2023年6月发表的有关残疾儿童身体活动的测量报告工具的文献,运用《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对工具的主要结构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共识的健康测量工具选择标准(COSMIN)的方法对测量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进行评估。
结果 确定6种工具,最终纳入9篇文献。两种为全球化标准工具: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全球报告矩阵卡4.0 (Global Matrix 4.0)、残疾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全球报告矩阵卡(Para Report Card),测量内容包括b455 运动耐受功能,b7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有关功能;d4 活动,d450 步行,d470 利用交通工具,d820 学校教育,d910 社区生活,d920 娱乐和休闲;e310 直系亲属家庭,e320 朋友,e460 社会的态度,e575 全社会支持的服务、体制和政策等。该类测量工具具有完整的结构,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高,测量方式可以是残疾学生自我报告方式或者由残疾学生监护人或者学校教师报告的方式完成。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涉及活动和参与的d4 活动、d450 步行、d640 做家务、d820 学校教育、d920 娱乐和休闲。该工具在内部一致性、内容和结构效度、跨文化效度方面表现很好,在不同的应用研究中报告不同的重测信度和假设检验结果。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久坐问卷涉及d4 活动、d450 步行、d470 利用交通工具、d820 学校教育、d920 娱乐和休闲。该工具在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方面较好,假设检验结果和跨文化效度未知。大龄儿童身体活动问卷和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涉及d4 活动、d450 步行、d470 利用交通工具、d820 学校教育、d920 娱乐和休闲。该工具在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跨文化效度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假设检验结果未知。
结论 从内容特征看,Para Report Card测量内容最全面。从心理测量特性质量评估看,多维度、结构化的身体活动测量报告工具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和结构效度表现,在不同的研究中显示不同的重测信度和与客观测量的效标关联效度,Global Matrix 4.0、Para Report Card和IPAQ跨文化适用性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脑卒中领域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王海芳, 徐敏杰, 李颖, 雷筱菁, 常静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12): 1405-1419.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12.005
摘要303)   HTML44)    PDF(pc) (17531KB)(157)    收藏

目的 探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CC)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有关脑卒中和fNIRS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CiteSpace和Scimago软件对发文量、国家(地区)和机构、国际合作、共引参考文献、共现关键词和突发关键词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379篇文献。该领域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前期略有波动。发文量前5的机构中中国的机构占据4位。共现分析显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两个机构在合作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本研究中涉及1 787位作者,核心作者120位,最常被引用的前5位作者分别是Li Zengyong、Li Wenhao、Huo Congcong、Dou Zulin和Song Ying。该领域发表期刊主要集中在神经学、精神学、眼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期刊双图叠加显示,医学、临床和神经病学等学科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表明,研究聚焦于脑卒中康复,整合多种技术模式,强调创新训练策略和脑区激活连接的探索。fNIRS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显示,初期采用光电二极管设备用于脑缺血再灌注监测。随后,通过改进激光光源、雪崩二极管、单一任务实验设计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手段,进行皮质激活的精细研究。此后,研究拓展至全脑检测、多模态刺激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与视听刺激相结合,显著增强了脑区激活效果。直至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促进运动功能的直接修复。

结论 fNIRS技术在脑卒中领域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重点为脑卒中后的康复,结合多模态融合、脑-机接口和虚拟现实与感官刺激等技术实现实时监测与个性化神经康复训练策略,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拓展与新技术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
任艺, 王蕊, 章耀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7): 750-755.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7.002
摘要302)   HTML37)    PDF(pc) (1173KB)(238)    收藏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康复医院CAI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踝跖屈/背屈相对峰力矩、Y平衡测试(YBT)和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踝跖屈/背屈相对峰力矩、YBT和FADI均改善(|t| > 2.208, P < 0.05),对照组VAS评分和踝背屈相对峰力矩改善(|t| > 2.156, P < 0.05),观察组VAS评分、踝跖屈/背屈相对峰力矩、YBT和FADI均优于对照组(|t| > 2.067, P < 0.05)。

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缓解CAI患者的疼痛,增加踝关节周围肌力,从而改善踝关节稳定性,提高平衡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改良八段锦身体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陈珺雯, 陈谦, 陈程, 李淑月, 刘玲玲, 吴存书, 龚翔, 鲁俊, 许光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 (1): 74-8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4.01.010
摘要299)   HTML31)    PDF(pc) (1197KB)(245)    收藏

目的 探究改良八段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9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试验组(n = 21),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改良八段锦运动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VO2peak/HR)、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VO2peak、AT,以及FMA-UE、BBS和MBI评分改善(|t| > 2.256, |Z| > 2.936, P < 0.05),试验组VO2peak、AT、VO2peak/HR、FVC、FEV1、PEF,以及FMA-UE、BBS和MBI评分显著改善(|t| > 4.390, |Z| > 3.451, P < 0.001),除BBS和MBI外,其余指标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 > 4.136,|Z| > 2.751,P < 0.01)。

结论 改良八段锦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反复促进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顾彬, 张津沁, 夏元浩, 胡靖然, 诸桥直纪, 黄富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6): 697-702.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06.010
摘要298)   HTML66)    PDF(pc) (1167KB)(529)    收藏

目的 观察反复促进疗法(RFE)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22年1月至12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伴手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0)和试验组(n = 4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功能性作业治疗,试验组增加RFE,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
结果 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t| > 12.698, P < 0.001),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t| > 2.302, P < 0.05)。
结论 RFE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ICD-11和ICF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康复干预方案及其健康效益: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张园,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 (12): 1377-1385.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23.12.002
摘要297)   HTML33)    PDF(pc) (1361KB)(155)    收藏

目的 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不同类型运动康复及相关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收集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康复及其健康效益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

结果 最终纳入8篇英文文献,来自加拿大、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和荷兰,主要来源于物理医学与康复、神经医学与康复、运动干预等领域,发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5年至2021年。共涉及165项随机对照试验,2 746例参与者,年龄18~65岁。疾病类型包括脊髓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四肢瘫、截瘫(胸椎、腰椎和骶椎损伤)、运动神经元损伤(上、下)。干预包括3类:被动干预,采用运动辅助设备,如动力外骨骼辅助机器人、电自行车等,以及功能性电刺激;主动干预,如步进运动,平地训练、户外行走和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等;混合干预(主动+被动),运动与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运动与运动辅助设备相结合。干预频率为每次10~240 min,每周2~18次,干预强度为低~剧烈,持续1~456周。干预场所主要涉及家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场馆。干预可改善心血管,提高腿部血流速度;改善肌肉骨骼结构与提高肌肉力量、耐受性、柔韧性;减缓痉挛,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射兴奋性;提高步态速度,增加步行距离;提高功能独立性水平,如改善排便规律;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如降低痉挛程度、减少药物使用(如巴氯芬)、提高感染免疫反应水平、降低患病风险(血管性痴呆和呼吸系统疾病);改善心理状况。

结论 本研究基于ICD-11和ICF构建脊髓损伤患者参与主动或被动运动康复及相关干预的研究架构。脊髓损伤患者可通过被动干预(运动辅助设备、功能性电刺激)、主动干预(步进运动、户外行走等)、混合干预(运动与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运动与运动辅助设备相结合)改善身体结构与功能,提高活动和参与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与福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友情链接